首页 都市 我为国家献科技

第12章 实战演习,重装坦克团对新型合成营

我为国家献科技 笔绘世间 1661 2025-09-05 16:35

  (实际的演习,我毕竟没见过,后续情节里面的一切涉及爆炸之类的效果,只是书里的描绘。-d_q~s?x.s`.`c`o!m!) ------ 朱日和战区,烈风席卷黄沙,干裂的地表上隐约可见履带碾过的痕迹。 “锐锋演习”的号角在晨光中吹响,这不仅是一场红蓝对抗,更是一次决定未来编制走向的实兵验证。 蓝军方面,由戚凌云率领的新型合成营,首次作为主战单元登场。 不同于传统建制,该营打破兵种壁垒,将装甲部队、轻步兵、无人机系统、电磁干扰组和临时指挥模块整合为一体,具备侦察、打击、干扰、诱导西位一体能力。 而红军方面,则由西部战区某野战旅旅长郑昆亲自挂帅,指挥旅内王牌单位——第一重装团,作为“拳头部队”担纲进攻先锋。 该团由团长庄永歌率领,素以“铁打强突、寸土不退”著称,是全旅历次演习中成绩最为优异的重装单位。 该团下辖三个坦克营、一个机步营,以及炮兵、通信、工兵、修理、卫生等多种辅助连队,组成了典型的重装突击编制。总兵力约800人,装备96式与99式主战坦克共99辆,另有15辆装甲运兵车和数门牵引火炮,构成压迫式钢铁打击阵列。 每个坦克营编制完整,营部统一调度,下辖三个坦克连及后勤、维修、通信三个作战保障排。坦克连为标准三排配置,每排3至4辆坦克,全营战斗序列为33辆主战坦克,配属160余人。 之所以全团并未全面列装99式主战坦克,是因为大夏军方在装备建设上始终坚持“探索一代、预研一代、研制一代、生产一代”的梯次推进战略。~微_趣-晓*说¢ *蕪\错!内\容· 回望立国战争之后,大夏曾为迅速武装新生政权,大规模投产59式坦克与歼-6战斗机,一度迅速构建起强大的初级战斗序列。 但这种“先装后研”的策略也导致后期升级困难、通用化不足、保障体系落后等诸多隐患。 吸取教训后,大夏军工系统决定:在确保现役装备战斗力的同时,始终保留研发余地,避免一条路走到底的“装备极限化”陷阱。因而即便99式己正式服役,也并未立即全面替代96式,而是采取“重点列装、梯队推进”的方式进行调配。 这批99式坦克之所以能率先列装第一重装团,正是因为该团被列为野战旅下属的“英雄单位”。凡属高强度对抗演习、海外联训或战备前置任务,均优先由此类单位承担。 郑昆所统领的野战旅,长期承担“战役级打击”任务模拟,标准定位即为:以钢铁洪流突穿敌主防线,制造战线缺口,为后续部队纵深推进开路。 在如此战略级定义之下,第一重装团被赋予“打穿型先头力量”使命,列装新式装备,投入精干兵员,实行高强度实兵轮训,构建起攻守兼备的立体重装体系。 全团内部有一套广为流传的口号:“若非主攻不出营,一出营便不留敌。”这种精神也让整个重装团,在旅内外的对抗中有着极高声誉与实战压制力。 放在二十年前,这样一支配备完善、火力充沛、协同严密的重装团,无疑是王牌中的王牌。-三·叶,屋_ -罪?欣`璋¨結/埂¢鑫?哙.无论是机动推进、火力突击,还是阵地攻防,其战术构型都代表着当时陆军作战体系的最高水准。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1950年的高丽半岛,那时鹰酱陆军虽战法成熟、装备先进,但面对这样一支全团坦克数量近百、配属完善后勤与炮兵保障的重装团,其纵深防御必将崩塌。 无论是装甲突破,还是后勤线打击,该团都足以形成单独压制,哪怕对上鹰酱一个整建制王牌师,也有实打实的胜算。 然而,战场的逻辑己经改变。重装集群突袭那种“炮火开路、钢铁碾压”的大陆军战法,在新战术环境中日益显得笨重迟滞。 尤其在面对无人侦察、分布打击、电子干扰、高速协同等多维体系作战时,这种依赖厚重编制和前推火线的打法,开始失去先机。 信息即战力,速度即生命。 当蜂群无人机穿过雷达盲区,空地感知体系完成重构,重装集群的体量和响应迟滞,反而成为被锁定的目标。 火力不再靠密度堆砌,而靠精准计算与智能联动完成突击。 这就意味着,再强的坦克营,如果缺少信息支援与战场透明度,也会在尚未形成阵型之前,被敌人“看穿、定点、斩首”。 旧时代的王者,正在被新时代的战场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